close

這是國文課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,也是期末交的一篇心得,現在已經打完分數,而我也習慣把自己打過的電影心得發表出來,應該……可以吧XDD

這篇也是預約發文,畢竟我現在還在高雄帶營隊嘛XDDD 那麼正文開始↓

  「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,無傷無痕,無病無煞,親像少年時去打拼。」這句話聽在死者的耳裡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鼓勵、聽在主角的耳裡不知道是不捨還是安慰,而聽在我們這群觀眾的耳中,是滿滿的心疼。同時這句話,是死者前往另一個世界的出發點,亦是整趟荒謬儀式之旅的開端。

  無論世界各地,死亡一直是個禁忌且神秘的話題。因為我們懼怕死亡,不知道死亡會不會痛、死後又該去哪裡。雖然無論哪個宗教,多少會有一個死後世界的概念,善者到達天堂或者西方極樂世界,而惡者則下地獄受到懲罰;但無論經文裡的敘述再詳盡、畫冊傳達的畫面再栩栩如生,那終究是一個未知的世界。

  但是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必然的循環,死亡終究是會降臨在親近的人與自己身上,所以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。而因為對亡者有放不下的感情,所以希望儀式能表達感念的情感、或能協助亡者好走,同時也在許多宗教、傳統習俗的匯流之下,產生了父後七日裡荒謬、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做七儀式;然而這些儀式雖看起來繁複無理,甚至無意中產生了一種好笑的戲劇效果,其實背後都有其意義和效果,雖然這些繁文縟節造成了喪家的忙碌與疲累,但從電影中,我觀察到,這其實也是一種情感的出口。

  像是電影中,幾位道士念經、一邊踩著奇特的步伐,一邊上下移動手中的紙紮馬,讓人看得眼花撩亂,其實這項程序稱作「走敕馬」,意思是將敕罪令以快馬加鞭的方式送到那個世界的「相關單位」,讓亡者曾犯過的大小錯誤能被赦免,然後安心上路。此外還有孝女白琴、罐頭塔、輓聯、儀隊等,讓葬禮能夠華麗舉行、讓亡者風光出門;折蓮花、燒庫錢,目的是感念亡者、並給亡者足夠的錢在另一個世界過好日子等等。而女主角在電影中,時常在吃飯吃到一半、刷牙刷到一半時被叫去哭,其實哭與不哭也有其道理可循,查了資料後發現哭是為了讓亡者了解自己已逝的事實、不哭則是要讓亡者放心離去,只是在我們眼中,被哭與不哭搞得頭昏腦脹的女主角,看起來有一種「搞笑」的感覺。

  電影開頭道士穿上道士服的音樂,是一首名為Hava Nagila的猶太民族民謠,「若是將歌名翻譯成中文的話,就是『大家一起來歡樂』之意,有互相鼓勵、苦中作樂的意思。」看到資料這麼寫著,不得不佩服選擇這首配樂的人。因為這首歌給人一種很歡樂的感覺,卻是搭配上一場喪事的開頭,時快時慢的節奏,不得不讓人覺得:沒錯,女主角說的沒錯,一場荒謬之旅即將展開!但如果深入看這首歌的話,那何嘗不是指女主角死去的父親,即將脫離人生苦海,開開心心前往另一個世界,那麼歡樂到令人眼花撩亂的喪禮儀式,也就可以解釋成一種鼓勵了吧!鼓勵亡者開心出門,也鼓勵生者淡忘悲傷,繼續走下去。

  一開始電影的色調偏黃,很符合原著作者筆下那個悶熱的夏天鄉下,給人一種黏黏的感覺,雖然不太舒服,但是卻讓從小生在台灣的人感到非常熟悉,例如我家前面是一個比較寬的巷子,小時候也曾有看過一兩次喪禮是在那個巷子辦的,用竹棍和帆布搭成的臨時棚子、門口上方掛著含有亡者的大招牌、出入口兩邊的罐頭塔,以及正中央亡者的照片。半夜棚子裡總是燈火通明,道士、喪家的唸經聲一整夜幾乎不曾間斷。但在我的記憶裡,這些東西都是模糊的,因為深信著長輩所說的禁忌,因此不太敢往那邊看。但是現在透過電影,我們看得一清二楚,喪禮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樣子,也才讓人發現其實葬禮並沒有那麼可怕,反而有很多感情的東西在裡面。

  除了之前說過那些習俗背後的意義外,像是在電影中,他們一開始挑選了「生活化」的照片,隨後又被耆老親友團嫌說不夠莊重,才又用電腦合成了父親的臉和哥哥穿著的西裝。雖然那些耆老的意見真的很多又常常讓人搞不懂,但是誠如我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作者本人的說法:「一場葬禮之所以有溫度,都是因為有人的關係。」像是有一幕女主角的哥哥在玫瑰田裡採收玫瑰,有一個鄉里的伯伯騎腳踏車經過,停下來問了近況:還可以嗎?啊什麼有沒有準備之類的。最後還送了一袋像是蔬果的東西作為慰問,在充滿了汗水和黏膩的夏天裡,卻因為人情味而吹來了一陣涼爽的風。

  隨著女主角去拿父親的遺照回家的路上,電影的色調轉為淡青色,也是她對父親回憶的部分:同一條路上,高中時期放學由父親載她回家,那天正是她十八歲的生日,父親一副不在意女兒的生日,但卻又小心翼翼的拿出一顆好吃的肉粽作為女兒的生日禮物,還特別叮嚀女兒不要告訴哥哥;或是在夜市裡,父親什麼都沒講,默默地把拖鞋給女兒穿,自己則赤腳走,這些簡單卻又平凡的生活細節,即可讓人體會到台灣社會特別壓抑卻又絕對不少的親情。女主角離家到都市打拼工作,直到父親過世才請了長假回鄉辦喪事,這種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情緒也在這段路程上被完整的表達出來:以前是父親載她,現在該她載父親了,但是,此時的父親已經過世,而她小心翼翼載的,只能是一張遺照。

  越接近出殯日,喪家也越來越忙,燒紙錢、蒐集灰燼並且丟至河中,請河流的神明照看父親在路上的安全,並確保燒給父親的錢不會被其他鬼魂搶走。從這段劇情可看出台灣多元的信仰:萬事萬物皆有神。接著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安排:罐頭塔的倒塌,首先是有人發現罐頭塔的不對勁,接著眾人七嘴八舌地來扶著搖擺不定的罐頭塔,熱辣的太陽不減,鋁製的瓶身逐漸破裂,灑出台灣啤酒的同時,女主角的手機響起,一接起來又立即轉換為英文對話,向工作夥伴解釋目前的情況,最後罐頭塔仍然倒下,四濺的飲料讓整個畫面更加黏答答的。一連串的情節,更顯得手忙腳亂,所以喪家被這些事情搞得沒有什麼時間悲傷,觀眾也因為這些突發狀況而笑得不能自己。

  那些對亡者的悲傷,只出現在非常難得的小空閒,例如將紙錢灰燼蒐集起來的當下,男主角的哥哥被詢問到這項程序的目的,本來沉沒在忙碌中的悲傷情緒遺下被挑起,留下男兒淚;又例如出殯當天,女主角一有空閒,就不斷在人群中,尋找民俗信仰提到,會回來看親人的亡者,也就是她的父親,但隨即又會被一些拜啊、叩啊、答禮等儀式程序給分散悲傷的情緒。

  終於,到了電影的尾聲,父後的許多日,女主角才在某次與朋友的聚會中,突然想起父親已經過世的事實,情緒才一整個爆發開來,想起過去與父親相處的種種。讓觀眾從歡樂、笑聲不斷的情緒中回過神來,啊,這是一場喪事啊!儀式再怎麼繁複,讓活著的人疲憊,終究無法完全消除悲傷,只是提供一個出口、一個緩衝:儀式之後,好像亡者真的安心的到了另一個世界。但是對於他的想念卻不會就此結束,在女主角獨自回到城市打拼的時候,流露出來的真摯情感讓人不禁鼻頭一酸,這並不是荒謬的旅程,而是調適對亡者的思念和悲傷之旅,我想,這正是電影想傳達的東西吧!

後是正式預告片

推薦這部好電影給大家 =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父後七日 心得 電影心得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靜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